新时代父辈的“两个宝贝”“三个儿子”
我的父亲,新中国诞生前夕出生,农民,没上过一天学。“中国的字,我只‘一‘’字不识”。开心时,他喜欢以这种调侃自己的方式自我介绍。实际是他一个字都不认识。
父亲爱交朋友,我小时候,他喜欢带上我去有读书人的人家帮活、走亲戚。他告诉我,到别人家,要礼貌,按辈分叫人不叫名,少说话,多帮衬人家做事,多看人言行,学点读书人的本事。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还未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了村里第一台收音机。那个年代,父亲在不通电、不通公路的深山峡谷穷乡村,每天一大早抽着旱烟喂着牛,听着广播干着活。日复一日,父亲成了村里最没有文化的“文化人”。电台广播的政策、节目听多了,与读书人家处多了,父亲在一个山沟沟里,悄无声息地与母亲一起商量,作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平凡而伟大的决定:放弃起房盖屋、开荒增产的理想,下定少串门多听广播、照顾娃娃读好书的决心。他经常教育我们:农村人三代人书读不好就会变老黄牛,一家人不读好书就会误几代人,共产党现在政策好,读书机会人人都有份。只有教育娃娃读好书,才有赶上好时代、过上好日子的出路。
2003年,妹妹、弟弟和我实现学校毕业即就业。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实现了他悄悄勾画的宏伟蓝图。乡里村邻、亲朋好友都欣赏他,说他可好躺着晒太阳过好日子了。他说,现在有本事的能人多,苦荞粑粑还没动边,娃娃们还要好好学才不给国家添负担,自己还要好好干活才不给娃娃添麻烦。弟弟、妹妹工作后,我接他们二老来昆明享福,他们还不愿意,要继续种烤烟,当快乐的万元户。2007年我已结婚生娃,妻子反复做他们二老的工作后,他们才答应来昆明帮我们领娃,但要求我们允许父亲带上收音机、给母亲配台缝纫机。我知道,收音机是我爸唯一能学习到国家政策、文化知识的工具,缝纫技能是我妈唯一能信心十足可传承给儿媳的手艺。丟开了祖祖辈辈生活了百年的老家,来到一个处处讲普通话的大城市,他们只“小气”地带给我家这两样宝贝。
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可敬可爱的老农民带给大城市的小宝贝。这个大城市太大了,不一定记住他们带来的宝贝。每一次家人团聚,我总不忘与弟弟妹妹说,父母是我们从小的精神导师,一定要继承好父母给后代留下的传家宝,可管后代精神和生存,这比给后代留两套房产重要百倍。
2009年起,国家明确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已经年满60岁的农民可以不用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待遇。我父亲当年3月10日刚好满60岁,他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养老在新时代的中国第一批最年轻的退休农民。老家村委会打电话让他提供信用社卡号,要发养老金给他时。他高兴地对我母亲说,共产党政策好,要好好活着,好日子还在后头。前几年种地国家不仅取消税,还给补贴。现在党和国家把农民老人当退休工人对待,老了还发养老买米的钱,病了打针吃药住院还可报销。现在农村老人都像城里人一样获得体面,大家都想活着、敢活着。以后我们要早起多锻炼,少生病多拿养老金,不给自己添痛苦,不给国家添负担,不给子女添麻烦。我母亲喜欢对父亲说:“你中央新闻看得好,政策拿得准,一辈子就相信你”。我们家,对大势、大事的判断,母亲从不怀疑父亲。今年云南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老家在昆明务工的一亲戚来家做客,本是来向我咨询农村人划不划算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事宜。我当时驻村不在家,妻子在家但不懂。父亲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受益者,依靠自身的体验,凭借经验和新闻政策知识,斩钉截铁劝说那个亲戚:一定要买,不买会拖累几代人。你舅奶奶交了15年,一年100元,一共交给国家1500元钱,现在她拿了4年,已经赚回了双倍还多。我在手机上看到昆明人社局的抖音,人家政策说得很清楚。我们后悔当年买少了。你们这些娃娃不要憨,眼睛要往前看几十年,不要受别人担心有个三长两短拿不回本的旧思想影响,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哪有那么多三长两短啊,现在过的都是新时代,大家要算好几笔帐。他说,在现在这个新时代,共产党相当于给我们农村人送了三个儿子,要养好。一个称“医疗宝宝”。我们每个人每年交点钱,住个院还可以最高报到75%左右,与一般干部、厂矿工人差不了多少。一个称“养老宝宝”。政策上说,多缴多得,长缴长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你们年轻,省吃俭用一点,从年轻时候缴早点,老来日子就会更好过一点。一个称“玩乐宝宝”,这个就是靠前面两个宝宝照顾大家好好活着。满60岁,带上老年证、老年公交卡,在城市坐公交车免费,逛公园免费,喜欢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随你去就是,享受的是人间天堂。自己养个娃娃从小要付米粉费、上学要交学费,你从小不把娃娃呵护好、教育好,娃娃长大没出息,他有心无力,拿什么来服侍你。“养老宝宝”“医疗宝宝”每年定时要交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就像我们养娃娃一样,定时该给吃穿给吃穿、该给上学给上学,否则“宝宝”口袋里无钱,“宝宝”再好也无奈,他拿什么来给你医病救命,拿什么给你养老买米。我们难道还要像过去农村老人一样,生病了看着子女困难,病到快死了还硬撑着说没事;想吃点小零食考虑子女困难,难以启齿还说自己不喜欢吃。现在你们年轻,要做长远打算,趁早照顾好共产党送给我们农民的三个儿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人老病来不给自己的亲生子女添负担,让子女省点钱省点心好好抚养下一代。一个是不给自己添苦闷,养老金到时间不看任何人脸色国家自然转账到社保卡里,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毕竟是自己的钱,病了就去医院,医保卡一刷,不用求人,计算机按政策规定自动报销减免。你们年轻人一天要关心政治,政治就是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好日子不会从天上降下来,一要靠党的政策养出来,二要靠自己勤耙苦挣拼出来。
当晚妻子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劝说亲戚的精彩过程。她说老爸说服人专业、到位。我说他老人家上世纪80年代每天准时收听中央新闻,到现在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快40年的积累和体验,写他没有我专业,讲他比我接地气。第二天,刚好永平县养老保险扩面增效“康乃馨”行动启动仪式选在兴隆村举行,他们邀请我代表驻村工作队宣讲,我觉得我准备的稿子一板正经,估计效果我不如我父亲的好,于是我临时起意,用我父亲劝说亲戚“共产党送给我们农民的三个儿子”的故事,给全村参会的父老乡亲复述一边,效果不错,大家说他们喜欢听我讲政策,人社局的领导说我把政策讲成农村话,老百姓爱听。我说是我父亲昨晚才交给我的绝招,他们哈哈大笑。
新时代杉阳镇“三个特殊致富带头人”
2019年,我参加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驻村3年,最大的收获是我在工作中认识了杉阳镇“脱贫攻坚带头人”“乡村振兴带头人”“弃城回村、弃教助农的回乡人才带头人”,他们的格局和精气神,让我提前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朱发兵,兴隆村村民,今年56岁,是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的一名残疾人。12岁那年,一次意外电击让他失去了左手。邻村与他同龄的字开香,得了一场大病,终身脚残。命运安排,他们两颗心连在一起,成人后结成风雨同舟的连理夫妻,过起了“我是她的脚,她是我的手”的幸福生活。日复一日,夫妻俩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艰辛,但无法感天动地,苦日子、紧日子始终没有放过他们。就在他们叩天天不灵、拜地地不应的时候,改变他们一家命运的党中央的脱贫攻坚政策传到了村村寨寨。2014年朱发兵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扶贫措施和村干部、工作队的动员下,夫妻二人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藤编技术培训班。一开始,朱发兵只能用一只手操作、用牙配合,动作反复失败,但他没有灰心,因为他坚信:自己是一家之主,只要掌握一技之长,自己就有出息,媳妇就有盼头,娃娃就有希望,一家人的好日子就有出路。他用鲜血、汗水和泪水,完成了用嘴代替左手编织藤椅的产品。后来,他的产品成为永平扶贫车间永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畅销产品,他也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员工。朱发兵用嘴和左手,编制出了由农民蝶变为在家门口公司正式员工的“小康”梦。2015年,朱发兵在公司藤编技能比赛中赢得二等奖,奖品是一辆三轮车。从此,朱发兵和妻子过上了“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生活,每年编织藤制品增收4万余元。2020年,他还入入股大蒜种植企业,拿到了3万元的分红。他过上好日子后,没有忘记自己的邻居、亲友,经常到村里一些贫困户和残疾人家中教他们藤编技术,协调公司提供原材料给贫困户和残疾人利用农闲时间在家生产藤编,义务承担他帮扶的贫困户和残疾人藤编产品运输工作,让特殊人群实现在家就能挣钱的梦想。现在,已有1100名脱贫群众和260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扶贫车间平均每年为他们支付工资达510万元。2018年朱发兵荣获全州“光荣脱贫户”,2019年又荣获全省“光荣脱贫户”。近两年,朱发兵经常被聘请到外地当藤编培训老师,成为行业内知名的“大师傅”。
身残志坚的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李雄辉,53岁,左腿残疾,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闯劲,用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成立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是永平县杉阳镇阿海寨村上节四组小组长。他2020年获得人社部门的创业担保贷款15万元,现正申报永平县扶贫车间,积极为乡亲们在家就业增收致富、在村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李雄辉人如其名,骨子里透着一股叫天山汉子的勤劳质朴,早年做过电焊工,先后经营拖拉机修理厂,开货车跑过运输、贩卖牛马做过生意,家里日子不算富裕但安稳舒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9年的一场车祸中,他双腿受伤,最后左小腿截肢,落下终身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他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当他想到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女儿、瘦弱的妻子,再加之他残缺的身躯,他再也不能“走夷方”了。他想,不能处远门发展发展,就在家门口发展。他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从一开始的几头牛到现在存栏210头,2021年全年出栏肉牛40多头,毛收入80多万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饲料需求量的增大,他便租下了山梁上村民的150多亩地,并雇佣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种上玉米、饲料草,教乡亲们种养殖技术,带领大家增收致富。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为支持防疫工作,他宰了一头肥猪,带上两个女儿,到各个疫情防控卡点慰问值守工作人员,同时让大女儿就地留下当志愿者。他自家增收致富的同时,随时关心着村里的发展,多次借钱给其他村民买猪买牛发展产业。全国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村民们推选他当村民小组长,当时小组上很多贫困户都没有买牛经验,更没有养殖技术,他就帮着大家选好牛,手把手地教大家养殖技术,帮忙联系销售渠道,实现村民肉牛养殖从养到销全程无忧。6年多时间里,村里共有20多户村民跟着他发展起了生猪、肉牛养殖,全小组养殖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2021年6月,远在昆明的大女儿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协助父亲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在肉牛销售过程中,他发现进村必经的小桥因年久失修,经常造成交通堵塞、导致群众出行不便,于是他组织村民召开小组会议,投资投劳修复了破损小桥,保证了致富道路的畅通无阻。
弃城回村、弃教助农回乡人才带头人何学李,中共党员,90后,云南大学本科毕业,回乡前是昆明一家学校的骨干教师。阿海寨村党部正为总支副书记人选发愁时,驻村工作队发现,刚被李雄辉从昆明劝回老家创业的女儿何学李是最合适的人选。她和他父亲李雄辉一样,爱家乡、懂农业、爱农业、懂市场,而且有专业经济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工作队员刘易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村“两委”担心,村干部待遇不如她在家做企业高,估计她不愿当村干部。后来驻村工作队、村支书一起上阵,没想到才把来意说完,李雄辉直截了当就说,我们家几代人培养出1名党员,有今天的家业,全是中国共产党扶持的,只要党组织需要,我们家人、才、物,能支持多少就支持多少。何学李巾帼不让须眉,说“听党组织的召唤,我回家乡就是要参乡村振兴,有机会回家乡工作,我一定竭尽全力与大家并肩写好阿海寨乡村振兴的世外桃源新篇章”。去年12月18日,何学李成功当选为阿海寨村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党建和乡村振兴。她上任就马不停蹄协调引进“校园诸葛”助力乡村振兴规划团队,现在正在紧密锣鼓谋划推进海子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我父亲和朱发兵、李雄辉、何学李,他们是不同年代的农民,但他们骨子里、言行中释放的是勤劳质朴、坚毅顽强、知足感恩、勤奋进取、务实肯干的中国农民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下决心脱贫攻坚驻村工作2年后,申请接续驻村帮扶乡村振兴1年。我曾与兴隆村高支书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脱贫攻坚战这么快就打赢?乡村振兴又怎么去实现?他告诉我:只要真心实意感党恩、两只耳朵听党话、脚踏实地跟党走,脱贫不能等不靠不要,乡村振兴不偷懒睡大觉,再苦的日子都能干出冰糖味,再难日子的也能斗出新时代!
(作者:朱家宏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
原文地址:https://hrss.yn.gov.cn/NewsView.aspx?NewsID=54454&ClassID=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