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云南省 (106) 12个月前

9月26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专场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社系统紧紧围绕“劳有乐业、才有优用、技有专长、老有颐养”的目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人社事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年来,是我省人社事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全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感受最深的十年。

云南这十年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_https://www.6743.net_云南省_第1张

全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群众饭碗越端越牢

十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冲击,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收入,始终保持全省就业大局的稳定。

城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十年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0.13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46.04%,比2012年提高了22.74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量”与“质”双提升。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稳步增长,今年已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567.21万人,比2019年多343万人。坚持“就业增收”导向,大力实施“收入增百计划”,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更发达的地方、收入更高的行业、工作更稳定的岗位,截至今年二季度,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收入达到4182元,比2015年增加1314元,增幅45.82%。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抓实抓细“双创”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截至今年8月,通过“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114万人,发放贷款1224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贷款发放总量超千亿的省份,带动就业316万人次。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推进。针对我省劳动力技能弱、就业难的实际,先后实施“技能强省行动”“技能提升行动”“技能云南行动”,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2.7亿元、培训1897.2万人次。

劳务品牌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特色小吃”“云南生态咖啡”“云南生态茶叶”等重点劳务品牌培育,全省形成“丘北纺织工”“巍山乡厨”“鹤庆银匠”等劳务品牌115个,有5个劳务品牌入围全国100强,吸纳从业人员约180万人,年收入约1090亿元。“滇字号”劳务品牌已成为重要的“就业名片”和“质量认证”。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

十年来,我省按照“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进社会保障广覆盖、调结构、提层次、促转型,逐步构建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参保人数逐年增加。通过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底的2511万人,增加到2022年8月的3258万人,增幅29.75%,基本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其中法定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积极顺应群众期盼,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建立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十年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幅达96%,城乡居民平均养老金增幅达127%;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增幅达117%,月人均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增幅分别为103.36%、196.97%、123%;失业保险金月平均水平增幅124%,有力保障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社会公平。

经济调节作用日益凸显。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参保综合缴费比例由22.86%降至17.19%,降幅25%,累计为参保单位减负635亿元。特别是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打出“降、免、减、缓、返、补、扩”助企纾困政策的组合拳,三项社会保险共计为企业减负298亿元,累计缓缴社保费13亿元,发放稳岗补贴、稳岗返还资金39亿元,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累计提取近32亿元专账资金用于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27亿元,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社保基金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着力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升保值增值能力,努力把“社保家底”做厚实。2016年,我省率先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年均投资收益率6.49%。截至2022年8月底,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375.77亿元,基金运行态势平稳,充分保证了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创新发展动力越来越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破除制度障碍,抓实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把云南建成人才集聚之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先后制定了120余份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健全完善“两支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选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服务、人才表彰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大力深化改革,在放权松绑、职称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层次人才直聘、“两支队伍”职业发展贯通、园区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家服务基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方面打破了制度障碍,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点、区域竞争力、闭环衔接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统筹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首席技师专项,举办“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云南人才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建成5个柔性引才基地,在省外设立6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大力培养人才,广泛汇聚人才。从人社部门主管的“两支队伍”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由2012年的119.8万人增加到190.4万人,增幅59%;高技能人才由2012年的56.5万人增加到135.7万人,增幅140%。

人才发展平台有效拓展。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从54个增加到160个;县乡基层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从86个增加到346个;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从19个增加到4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389个。全省技工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拥有技工院校36所,在校生17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

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本级和16个州(市)的“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构建省市联动、协同服务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每年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用心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劳动关系基础更加牢固
劳动权益保障越来越实

十年来,我省坚持把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作为底线任务,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源头治理取得实效。大力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稳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十年来,累计为23万户企业在线办理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等业务,帮助48.93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及时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填补制度空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245户,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新型劳动关系。

欠薪案件大幅下降。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加强源头防范,健全8项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制度,每年夏季、冬季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严厉惩治违法行为。2015年末和2020年末的数据对比,降幅明显,全省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涉及人数、金额分别由原来的7310件、16.26万人、18.99亿元,降至325件、1.1万人、1.25亿元。

劳动纠纷有效化解。全省共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135家,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组建率达99%,积极推行案件“快立、快调、快处、快结”,2012年以来,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21.85万件,仲裁结案率每年均保持95%以上。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绿色通道”,推广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开发劳动保障投诉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群众劳动维权更加便捷。

人社帮扶精准发力
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全省人社系统立足人社职能,围绕“就业促增收、技能提素质、社保保生活、人才增活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举全系统之力投入脱贫攻坚。我省人社系统1名个人、3个集体受到国家表彰。

坚持就业帮扶促增收。扎实开展“零就业家庭清零行动”、“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在502个脱贫行政村建立监测点,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699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加强就业服务,加大组织化转移输送力度,确保“能转尽转”。今年,全省已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43.9万人(含监测对象),其中省外就业103.56万人。共建2508个就业帮扶车间,开发18.59万个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据统计,脱贫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增收贡献率达71.2%,成为巩固脱贫的主要支撑。

坚持量身培训提技能。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深入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将培训工种扩充至907个,为每名脱贫劳动力提供3次以上培训机会,并给予每人每天60元的生活费和20元交通费补贴,激发培训积极性。十年累计发放培训补贴41.54亿元,培训脱贫劳动力770万人次,让脱贫群众有了“致富之技”。

坚持社保兜底保生活。严格落实社保扶贫“三个100%”的要求,全省755.77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中,548.28万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100%参保;104.22万60周岁以上脱贫老人100%按时足额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对265.33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由政府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用。

原文地址:https://hrss.yn.gov.cn/NewsView.aspx?NewsID=54422&ClassID=660

发表回复